进入7月,酒类股的表现引发广泛关注。截至7月15日,已有17家酒类上市公司公布了上半年业绩预告,结果显示,整体业绩呈现出集体下跌的趋势,其中多家企业甚至出现了亏损。这一现象的背后,涉及政策调整和居民消费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在这17家酒企中,有11家营收同比下滑,且其中多家公司表现出两位数的降幅。更有9家上市酒企在上半年直接报告了亏损,剩余的8家中,也有多家公司盈利大幅下滑。整体而言,酒类股的上半年业绩无疑是令人失望的。
例如,金种子酒、上海贵酒和海南椰岛等公司在上半年均报亏。其中,金种子酒在刚刚扭亏为盈不久后,再度陷入亏损,预计亏损在6000万元至9000万元之间。上海贵酒的亏损预计在5000万元到7500万元之间,而上市超过20年的酒鬼酒虽然仍有盈利,但预计利润暴跌90%以上,水井坊的净利润也同比下降了56.52%。
在这个行业中,中小酒企成为亏损的重灾区,尽管一些头部企业如贵州茅台和五粮液的业绩相对稳定,但其增长主要是依赖于价格调整。例如,贵州茅台的飞天茅台价格在短短两个月内已大幅下降,反映出市场的疲软。
评论员王赫分析称,茅台的营销策略一直在努力维持飞天茅台的价格,但面对不断下滑的市场需求,2000元的价格关口最终也未能守住。他指出,飞天茅台的价格崩溃是前所未有的,市场对这一现象的震惊程度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葡萄酒市场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数据显示,莫高股份、威龙股份等多家葡萄酒企业的业绩均出现了亏损,只有中信尼雅勉强实现了盈利。
尽管黄酒在某些市场表现出色,但整体来看,行业依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部分知名品牌如会稽山在电商平台上表现抢眼,而其他企业如金枫酒业则面临亏损困境。
啤酒行业的分化现象也愈发明显。燕京啤酒和珠江啤酒的盈利水平依然超出行业平均水平,而一些地方性品牌如兰州黄河则面临盈利下滑的压力。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的统计,白酒销售额在2025年第二季度同比下跌了17%。王赫认为,自2022年经济大环境动荡以来,白酒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而近期发布的“禁酒令”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新规明确禁止在工作餐中提供酒精饮品,这对白酒市场造成了直接冲击。
历史数据显示,类似的政策在2012年实施后曾导致白酒行业经历长达6个季度的低迷期。尽管此次的调整幅度相对温和,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的市场信心已经受到严重打击,未来的消费降级趋势可能会加剧。
王赫指出,飞天茅台正在回归其价值本质,过去的高端酒市场炒作已不复存在。与13年前的经济增长期不同,当下的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社会信心的崩溃使得消费降级愈发明显。
随着四十余家酒类上市公司将在8月下旬披露正式的半年报,业内普遍认为,未来的市场形势依然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