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1日起,中国大陆实施了新的黄金税收政策,市场反应十分激烈。众多知名品牌和零售商纷纷上调黄金饰品和金条的售价,导致各地的黄金零售商客流骤减,市场一夜之间降温,业内人士表示,“黄金开店就能赚”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
根据中共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的公告,新的税收政策规定,非交易所渠道购买黄金的税负相对较高。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银行柜台或金店等地购买投资金条和黄金制品时,卖方需缴纳的增值税高达13%,这一税负最终将转嫁给消费者。
新政实施后,黄金价格迅速上涨。在中国最大的黄金珠宝集散地——深圳水贝市场,金价在11月3日当天就经历了剧烈波动。下午12时,金价约为930元/克,但到了14时30分,金价飙升至992元/克。到11月6日,市场上的金价频繁跳涨,购买价与回收价之间的差距从以往的20余元扩大至超过100元。
珠宝零售商的价格普遍上涨,调幅在7%至8%之间,部分甚至高达13%。一些金条产品因成本和税负压力而暂时停售或下架。以知名品牌菜百的足金首饰为例,挂牌价从11月1日的1165元/克上调至11月4日的1235元/克。
与此同时,自新政策实施以来,金店的客流量显著减少。广州的多家黄金及钻石门店即使是知名品牌如周大福和老凤祥,非高峰时段的客流量也非常有限,甚至出现一小时无人光顾的情况。市场的冷清让业内人士感慨,过去“黄金开店就能赚”的美好时代已经不复存在。
尽管临近“双11”,黄金终端门店尝试通过电商渠道推出折扣优惠,但效果微乎其微。周大福在11月6日的金价为1259元/克,比11月2日的1198元上涨了61元,但在工作日里,门店的顾客数量仍然寥寥无几。
在黄金和钻石成本上涨的背景下,某些门店的工作人员表示,尽管折扣力度前所未有,但顾客仍然不愿意前来询价。商家们普遍反映,税费调整后,市场观望情绪明显,投资金条的销售和黄金回收业务几乎陷入停滞。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许多头部黄金品牌开始收缩线下门店布局,转而加大对电商渠道的投入。根据周大生的2025年三季报,今年前三季度,自营线下业务的营业收入为13.42亿元,同比微降0.86%;而加盟业务的收入则大幅下降56.34%。截至9月30日,该公司终端店数量减少至4675家,较上年同期净减少560家。
周大福的三季度经营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其零售点网络中超过70%为加盟店,总数减少至6041家,其中在内地市场的零售点也显著下降。
专家们提醒投资者,黄金并非短线投机的工具。在国际金价波动的情况下,花旗研究报告指出,最坏情况下黄金采购成本将增加7%。市场也在猜测这一政策的意图,是否旨在通过提高交易成本来抑制金条或金币的投资,或是同时压制黄金首饰的需求。
最后,诺德基金表示,黄金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抗通胀和避险的功能,更多应该作为长线配置的资产,而非短期炒作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