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行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央企和国企的新能源资产转让现象愈发频繁。特别是在过去半年内,已有多家央企与国企出售了19个子公司的新能源业务,凸显出市场竞争的激烈与行业的困境。
根据统计数据,国家电投、东方电气和三峡集团成为转让资产的主力军,分别出售了多达5家和7家子公司的新能源项目。除了这些央企,民营企业也不甘示弱,晶科科技与林洋能源合计转让了9家新能源子公司。整体来看,从2024年初至2025年4月,新能源资产的转让总数已超过百宗,其中央企和国企的占比超过70%。
国家电投在这一过程中尤为突出,成为新能源资产转让的“先锋”。其旗下涉及光伏与风电项目的近40家子公司股权转让累计评估价值约180亿元。近期,国家电投多次公开转让其新能源资产,包括山东的清洁能源项目和多家光伏公司,显示出其清理低效资产的决心。
与此同时,三峡能源在7月16日发布的公告中,甚至以1元的底价转让了一家子公司49%的股权,令人瞩目。这一系列的转让背后,隐藏着新能源项目收益率低迷的现实。曾被视为“现金奶牛”的新能源项目,如今却成为“烫手山芋”,主要原因在于电站收益率的急剧下降。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随着装机容量的快速增加,市场政策的变化使得新能源项目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地实施的电力现货市场逐步取代了以往的补贴机制,导致电价大幅下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负电价”的现象。2024年,国家电投因山东的光伏项目收益率仅为1.8%而宣布终止该项目,反映出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在电力现货市场中,风光新能源因其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难以实时响应电网需求,导致竞争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压力。根据专家分析,电价的波动与市场供求关系紧密相关,新能源项目的盈利模式亟待调整。
这一系列的变动不仅对央企和国企的新能源业务造成冲击,也对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如何在竞争中寻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将是所有新能源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