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烫牛肉米线热潮骤降:创业者频现亏损,餐饮市场再现“快闪式风口”

editor

9 月 4, 2025

2025年初,“生烫牛肉米线”成为创业者争相追逐的热门项目,但短短几个月后,这股热潮便急转直下,多个城市的关店和转让现象频频出现,许多创业者也因此遭遇巨额亏损,生烫牛肉米线的兴衰,成为餐饮行业“快闪式风口”的缩影。

据报道,在上海爱琴海商圈,一家名为“云姗姗鲜烫牛肉米线”的店铺于今年2月开业,仅三个月后便因竞争加剧宣告关门。与此同时,其对面的“乔杉杉生烫牛肉米线”以更低的价格吸引顾客,令前者无奈退出市场。在广州的江南西商圈,围绕海珠城的500米范围内竟有五家以“7元鲜切吊龙”为卖点的米线店,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这些米线店的定价策略通常围绕“7元鲜切吊龙”展开,一碗米线售价约15元,再加上小菜和饮品,人均消费保持在20元左右。依靠“30秒出餐”、低客单价及短视频营销,门店数量迅速增长,职业餐饮网的数据显示,部分头部品牌门店数量已扩展至500多家,签约门店数量更是达到700家。

然而,风口过后,泡沫迅速显现。自2025年5月起,南京、广州、上海、成都等地开始出现“开业不到三个月即关门”的店铺。南京江宁万达附近的一家米线店在5月开业,7月便搬空;而广州天河北曾经热门的店铺也变得冷清,门前贴出“旺铺招租”的广告。

多位创业者的亏损经历令人触目惊心。一名常州的加盟商投入10万元,仅经营十几天便被迫转让;而在上海,一位店主花费20多万元,运营两个月后亏损超过10万元;广州的一位创业者投资18万元,四个月内亏损15万元,最后只能草草收场。

在58同城和抖音等平台上,关于“生烫牛肉米线店转让”和“旺铺招租”的信息层出不穷,二手设备也以“骨折价”被抛售,成为市场退潮的明证。

餐饮行业专家指出,生烫牛肉米线之所以迅速爆红,背后是通过“手工”“原生态”等标签进行消费符号化,配合独特的装修风格和“鲜切现烫”的表演效果吸引顾客。这样的表演性消费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曝光,相关话题的播放量甚至突破了5亿次。

然而,许多消费者在首次体验后对这种“鲜切现烫”的新颖感感到失望,认为与普通牛肉米线的差别不大,导致缺乏复购动力。职业餐饮网分析认为,生烫牛肉米线从热潮到闭店的转变,反映出所有“一阵风”式餐饮品类面临的共性问题:当营销噱头掩盖了产品本身,当批量生产取代了差异化竞争时,再热闹的风口也终将沦为泡沫。

分析指出,生烫牛肉米线的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缺乏经验的创业者,他们往往被高流水和低成本所吸引,却忽视了市场竞争的残酷和流量的短暂。最终,在市场饱和和流量退潮后,这些创业者成为了第一批出局者。

餐饮顾问指出,这类项目门槛低、投资少,自然吸引了大量跨行创业者和夫妻档入局。然而,他们往往缺乏选址和运营的核心经验,而这一品类又高度依赖人流量,一旦同一区域内出现多家同类店铺,顾客资源便被严重分流,导致原本的高流水神话不复存在。

生烫牛肉米线的兴衰,实际上是近年来餐饮行业“快闪式风口”的缩影,这一现象提醒创业者:流量的造势和“10天回本”的营销话术,往往只是吸引人入局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