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5日,中国恒大正式从港股市场退市,结束了其长达16年的上市历史。紧接着,盛京银行也宣布启动退市计划,这一连串的动作不仅是恒大债务危机的延续,更揭示了东北地区金融稳定面临的严峻挑战。
盛京银行在8月26日晚间发布公告,表示沈阳盛京金控投资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发起现金要约,收购盛京银行全部已发行的H股和内资股。H股的要约价定为每股1.32港元,而内资股则为1.20元人民币。这笔交易的总额约为66.52亿元,其中包括29.67亿港元用于收购H股,39.29亿元用于收购内资股。交易完成后,盛京银行计划根据上市规则申请退市。
盛京银行解释其退市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在港股市场的地位已失去实质意义。该行的交易量几乎枯竭,过去90个交易日中,H股的日均成交量仅占已发行股份的0.0025%,流动性几近冻结,导致其失去了股权融资的能力。此外,尽管恒生指数和内地银行指数在2025年初至停牌前分别上涨30.05%和28.39%,盛京银行的股价却下跌了4.20%。
盛京银行成立于1997年,前身为沈阳市商业银行,2007年更名为盛京银行,并于2014年在港交所上市。该行一度是东北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银行,2019年资产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然而,自从与恒大的深度交织后,其命运急转直下。自2016年恒大成为盛京银行最大股东后,该行的治理结构和信贷决策受到严重影响,信贷资源大量流向恒大及其关联企业。
财经观察人士指出,盛京银行的情况几乎成为一场资本掠夺的缩影,恒大通过股权质押和资产抵押等方式,将银行变成了自身的“提款机”。由于恒大与盛京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缺乏透明度,外界对其具体影响难以估算。
自2020年以来,盛京银行的经营状况急剧恶化,营收和净利润大幅下滑,资产质量承受巨大压力。2024年,盛京银行的营业收入为85.77亿元,同比下降14.57%;归母净利润为6.21亿元,同比下降15.21%。与2019年巅峰时期相比,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大幅缩水。
在东北地区,盛京银行的退市并非个例,实际上,一场针对港股上市银行的“退市潮”正悄然上演。东北地区四家上市银行中,已有三家宣布退市或正在进行退市程序。这一现象显示了区域银行在上市之路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