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先锋,蔚来汽车(NIO)曾因其高端定位和智能科技而被誉为“中国的特斯拉”。然而,最新的财务报告显示,这家公司的梦想正在遭遇残酷现实。2025年第二季度,蔚来净亏损高达49.95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卖出一辆车便亏损6.9万元,累计亏损已超过1,300亿元,远超特斯拉早期15年的亏损总和。
截至6月30日,蔚来的流动负债已达到622.82亿元,股东权益转为负值,资产负债率高达92.55%。尽管手头有272亿元的现金储备,但这仅能支撑公司一年运营。创始人李斌被迫再次调整盈利目标,最新的希望是到2026年实现全面盈利。财报发布后,蔚来在香港股市的股价暴跌17%,市值蒸发超过100亿港元,市场对其未来的信心大幅下降。
蔚来的财务困境并非偶然,而是其“烧钱换规模”策略的直接结果。近年来,蔚来依赖政策补贴和资本注入维持运营,但其在研发、换电网络和直营模式上的高投入使得持续亏损成为常态。由于政策补贴的减少、行业价格竞争的加剧以及海外市场的挑战,蔚来在2025年前七个月仅交付了14.5万辆新车,完成全年目标的仅30%。
这一困境不仅是蔚来一家公司的危机,更折射出整个中国新能源车行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包括补贴退坡、出口受阻和技术瓶颈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蔚来的“烧钱游戏”还能维持多久,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蔚来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上海,创始人李斌在2018年成功将其推向纽交所上市,曾一度成为销量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其高端智能电动车的市场定位吸引了大量用户,但高昂的研发和运营成本却成为其盈利的绊脚石。尽管推出了新品牌乐道与萤火虫以覆盖中低端市场,但这也降低了整体毛利率。
在2025年上半年,蔚来总营收为310.43亿元,但净亏损却达到117.45亿元,流动负债已超出流动资产,进入资不抵债的危险区间。尤其是其巨额研发投入已超过600亿元,却未能带来预期的市场回报,反而加重了财务负担。
蔚来的换电模式虽然提升了用户体验,但高昂的运营成本和技术限制让其盈利前景变得渺茫。与此同时,直营模式虽增强了客户忠诚度,但同样遭遇了高额的销售和管理费用,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愈加紧张。
面对生存危机,蔚来已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包括推出新品牌、降低成本和进行融资。然而,短期内的资金注入并未能根治其结构性亏损,反而引发了市场对其未来的担忧。
蔚来汽车的财务危机不仅是企业战略失误的结果,更反映出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在经历“后补贴时代”后所面临的普遍挑战。2025年将是蔚来的生死之年,如果不能迅速破解销量和成本难题,或将面临退市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