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面临严重的经营亏损,降薪的风潮正在蔓延。上海地铁最近启动了裁员计划,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员工,导致一线员工的生存压力大幅加大。
根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员工李新(化名)的说法,裁员的补偿标准分为三个档次。尽管补偿金额看似可观,但对于四五十岁的中年员工而言,失业后再找到合适的工作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在生活成本高昂的上海,这些补偿款只能勉强支撑三年左右的生活,社保费用还需自理。
李新还提到,随着地铁技术的不断升级,预计到2028年前,上海的许多地铁线路将逐步实现无人驾驶,这将导致外包工和站务员面临更多裁员的风险。此外,自七月以来,申通地铁还实施了降薪政策,使得员工的家庭经济压力骤然增加。
李新表示,得知裁员消息后,一些同事的心情复杂。已婚的员工面临房贷和车贷的巨大压力,失业后更是雪上加霜。另一位员工张浩(化名)透露,告知妻子自己可能面临裁员后,夫妻俩因房贷、车贷和孩子的培训班学费等问题发生激烈争吵。李新坦言,这次失业潮的规模远比1998年的下岗潮更加严重,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裁员与降薪的现象愈发普遍,消费降级也随之加剧,导致地铁客流量大幅下降。
李新指出,自2023年疫情解封以来,上海的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两年多前,市中心多个商业地标如南京路的置地广场和梅陇镇广场纷纷关门,徐家汇的太平洋百货和第六百货也相继停业。他所在的地铁线路在工作日的早高峰时段,乘客数量较疫情前减少了三分之一,且今年客流量进一步下滑。
最近的一个周末,李新前往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发现中午饭点时美食街上只有少数顾客,许多餐厅如日本料理和西餐厅几乎空无一人,他感叹这正是2025年上海消费萎缩的真实写照。
全国范围内,地铁公司普遍面临巨额亏损,财政负担加重。过去二十多年,地铁被视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各地投入巨资新建线路。然而,如今债务缠身,连年亏损的地铁已经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据报道,2024年,中国多个城市的地铁盈利主要依赖政府补贴,至少有26个城市的地铁在扣除补贴后仍然亏损。
即使是盈利能力最强的深圳地铁,2024年也出现了334亿元的亏损,几乎每天亏损接近1亿元。北京地铁的客流量虽然居全国前列,但依然亏损216亿元。其他城市如青岛、成都和宁波的亏损也分别达到了88亿元、近70亿元和75亿元。全国28家地铁公司的总负债已超过4.7万亿元。
地铁不盈利的主要原因在于建设成本过高,例如上海地铁19号线的每公里造价高达20亿元,远超其他城市地铁的建设成本。此外,盲目的扩张和巨额的运营成本也加剧了这一困境。武汉曾对“站点+周边土地综合开发”的模式寄予厚望,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和土地出让金的锐减,地方财政背负的债务愈加沉重,使得这一模式难以维系。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各地政府补贴的持续紧缩和客流量的持续低迷,地铁的红利时代正逐渐走向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