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韩国举行会晤,标志着美中贸易战的暂时停火。会谈后,中国迅速开始采购美国农产品,并暂停对美国进口商品的加征关税。这一举措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此次会晤中,双方罕见地回避了敏感的台湾议题。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习近平在谈话中并未提及台湾问题,显然是出于对后果的考虑。
在这次重要会晤后,有消息人士透露,中共宣传部门已下达指令,要求近期减少对美国的批评。加拿大华裔作家兼民运活动家盛雪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其在中共宣传系统工作的朋友透露,宣传口径的变化乃是中共高层的明确要求。盛雪进一步表示,这一消息并不令人意外,甚至可以说是中共宣传系统的常态操作。指令下达后,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迅速降温,官媒的语调也明显变得温和。
盛雪分析称,中共对美国的舆论宣传呈现出一种“弹簧式”的特征。尽管美国始终被视为中共的主要对手,但由于中共在多方面依赖于美国,舆论基调常常在批判与赞扬之间摇摆不定。当需要缓和关系时,中共便会转而赞美美国,称之为“理性务实、值得合作的伙伴”。盛雪形容道:“在这个政权下,连仇恨都具有季节性。当需要示好时,反美激情就被暂时收回;反之,当需要动员仇恨时,口号和愤怒则再次被搬上台面。”
尽管外界对中共宣传降温的指令真实性存疑,但中共舆论风向随外交需求而转变的现象却是有据可查的。回顾2019年美中贸易战刚开始时,中共官媒曾密集播放反美宣传,试图激发公众的反美情绪。央视在当时更是开启“抗美援朝”模式,连续几天在黄金时段播放相关老影片,以煽动民众的爱国情绪。
而在“习拜会”前夕,中共则紧急撤回了一部高达2.5亿元人民币的反美电视剧,改为播出更为温和的内容。这一系列变化显示出中共在外交策略上的灵活调整,央视被视为中共态度的晴雨表,反映出中美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市场信心的直接影响。
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既让人们对未来的贸易环境充满期待,也引发了对中共舆论操作的深思。在这一不断演变的格局中,如何解读中共的宣传策略,将成为观察国际关系的重要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