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在10月份意外出现下滑,成为八个月来的首次下降。这一变化引发了投资者对中美贸易关系破裂可能带来的更广泛经济影响的担忧,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本已面临的增速放缓风险。
根据最新公布的官方数据,中国的出口同比下降了1.1%,这一结果与彭博社调查分析师的预测截然相反,分析师们普遍预计出口将增长2.9%。在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方面,10月份的降幅超过了25%,已经连续第七个月出现明显下滑。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在当月增长了1%,但这一增速仍然是自2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
此外,中国对其他主要市场的出口也表现不佳,包括对韩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的销售额均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尽管在美国以外的市场总体出口同比增长3.1%,但这一增幅也是自2月份以来的最低记录。
进口方面,10月份的增速同样显著放缓,仅录得1%的增长,远低于经济学家预期的3.2%和9月的7.4%。这表明,国内需求疲软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经济前景更加暗淡。
早期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在10月份出现减速。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六个月来的最低点,显示全球市场对中国商品的短期需求已经逐渐消退,工厂业主反馈的新出口订单显著下降。
尽管上个季度出口曾大幅增长,但中国的经济增速已降至一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未来几个月可能会进一步放缓。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在10月初急剧升级,尤其是在北京加强对稀土金属的出口管制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警告将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然而,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晤后,双方同意将原定于11月10日到期的贸易休战协议延长一年,局势似乎有所缓和。
分析指出,自2月份中国新年假期以来,出口活动一直在增长,部分原因是美国买家提前出货以规避即将生效的高额关税。然而,随着10月份一系列贸易指标的回落,包括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降至四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企业的出口情况也开始显现疲态。
尽管美国将于下周开始降低对中国商品的关税10%,预计在年底前美中贸易可能会有所回升,但这种回升的力度可能有限。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商品仍然面临约45%的平均关税,远高于经济学家认为会压缩制造商利润的35%,并且仍高于越南等国的商品关税。
彭博经济学家David Qu表示,10月份的出口意外下滑反映出高关税和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对中国外部韧性的影响开始显现,进一步强调了北京需继续刺激内需,以防止疲软消费拖累经济增长的必要性。经济学家们估计,失去美国市场已导致中国出口增长下降约2个百分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约0.3%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