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愈演愈烈,令各地政府倍感压力。根据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城投债发行总额达到约2.81万亿元人民币,净融资却出现了负增长,债务偿还压力不断上升。各地的“化债行动”进展不一,债务展期和资产置换的现象频繁出现。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城投债的存量已接近15.5万亿元,若按更广义的标准计算,地方债务总额可能高达40万亿元,财政风险持续积聚。
自年初以来,中共财政部已多次要求地方政府加速化解融资平台债务,并明确禁止新增隐性债务。然而,地方媒体报道显示,贵州、云南和河南等地的城投公司仍通过资产注入、土地抵押及政府回购等方式维持偿债能力。有些地区的融资平台被迫自筹资金,采用“先息后本”的策略,以缓解债务到期的压力。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上半年城投债的发行规模约为2.81万亿元,净融资转为负数。多省最近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在年底前完成部分融资平台的分类处置工作。然而,《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许多地区的化债进展缓慢,部分地方通过展期和再融资来维持偿债能力,专项债的再融资发行进度已接近九成。
另一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全国融资平台公司的数量和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分别较2023年3月末下降了71%和62%。尽管表面上看似有所压降,但市场分析人士警告,减量的背后仍伴随着资产转移、债务展期和政府接盘等问题。
在一项独家采访中,一位前地方财政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中央对隐性债务的监管力度加大,化债专项资金和人员支持有所提升,但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土地出让和地方税收减少,融资平台仍需依赖展期和资产置换来维持运转。他提到,某些地方政府采取分阶段核销和账面平移的方式,将债务分类转移至城投或国企资产,以规避审计压力。
一位城投公司的内部人士透露,虽然公司有两笔债务在今年到期,但在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下,通过政府回购承诺和土地抵押,债务被延至明年四季度。尽管财务报表上显示“已置换”,实际上仍处于展期阶段。
分析人士指出,所谓的“账面化债”实际上是将债务从显性账户转向隐性平台。虽然地方在短期内完成了上级考核,但结构性风险并未减少。债务问题的根本在于现金流,只要财政收入未恢复、土地市场不活跃,隐性债务依然会不断积累。
短期内,中共中央可能更多依赖行政手段来稳定舆论和金融信心,而地方财政的真正修复仍需经济实质增长的支撑。尽管近期有回暖迹象,但专家警告,这种回暖只是对公众的安抚,实际的寒冬可能仍在前方。
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收紧,使得地方财政面临更大压力。地方政府借助融资平台以土地抵押和资产注入等方式维持运转的现象依然存在,真正减少债务的效果有限,银行贷款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表示,融资平台问题已成为地方债务风险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资产收益不足的中西部地区,若没有新的财源支持,债务化解的进度将继续受到限制。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城投债的实际违约案例较少,但隐性展期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债务虽未正式违约,实际上已进入延期和再融资阶段,仅以会计方式维持表面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