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爆发后的数年中,上海的外来常住人口逐年减少,直到去年底首次跌破1000万大关。这一变化反映了上海在面临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与城市吸引力等多重挑战的严峻现实。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去年年底,上海的常住人口为2480.26万人,较前一年减少了7.2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为1496.77万人,而外来常住人口则降至983.49万人,减少幅度达23.79万人。这一现象表明,流入上海的外来人口正在逐渐减少。
在2024年,上海的出生人数为11.8万人,而死亡人数则高达15.6万人,造成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1.53‰。与2023年年末的2487.45万总人口相比,2024年上海减少了7.2万人,显示出人口负增长的趋势愈发明显。
过去一年多,上海市中心的外来人口显著减少,再加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负增长,均指向了人口的总体减少。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的外来人口在2020年达到1048万的峰值,之后逐年下降,至2024年更是首次跌破1000万,几年来共减少了64万外来人口。
长期以来,上海的生育率位于全国最低水平。尽管中共当局放宽了生育政策,例如实施三孩政策,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依然不高,主要原因包括高昂的生活成本、育儿压力及结婚率的下降等。
根据统计,上海的生育率仅为0.7,甚至低于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韩国的0.78。这一数据反映出高生活成本使得年轻人推迟结婚和生育,经济负担成为育龄女性不打算再生育的首要因素。
与此同时,上海的高消费水平也令其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上名列前茅,2021年人均消费支出为4.9万元,远高于其他城市。大部分初到上海的年轻人多选择租房,而根据传统观念,结婚和生育往往与房产紧密相连,使得他们在生育时间上更加谨慎。
在老龄化问题上,上海也是中国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根据民政局的报告,预计到2030年,上海户籍人口中将有40%是老年人,205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预计达到44.5%,超越日本的平均水平。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死亡人数也在逐年上升,1990年死亡人数为8.63万,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上升至12.2万。
外来人口的减少与生育率的下降,不仅导致上海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也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高昂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房价,成为外来人口选择在上海定居的主要障碍。许多年轻人因此选择留在家乡或迁往生活成本较低的城市,从而影响了上海的长期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