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贸易冲突加剧和薪资水平上升,中国大陆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流失困境。大量制鞋、成衣、家居设备、包包及玩具等工厂纷纷迁往越南和印尼等国家,导致年长且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人面临失业风险。
根据专家分析,自2000年代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先进制造业国家便遭遇了所谓的“中国冲击”。中国凭借其廉价的劳动力和高度集中的供应链,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然而,现在的局势却发生了逆转,“游戏结束了”,中国的低技术门槛制造业正在急剧流失。
常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和河南大学的研究显示,从2011年至2019年,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减少了约14%,相当于400万个职位的消失,其中纺织业的工作岗位减少幅度更是高达40%。根据《金融时报》的进一步分析,未来五年内,这一行业的就业机会预计将再减少340万个。
在全球市场上,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市占率也在逐年下降。根据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戈登·韩森的研究,2013年,中国在包括家居设备、家具、箱包和玩具等十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全球出口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9.3%的高峰,然而到2018年,这一数字因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降至31.6%。即便是需要先进技术的产品制造业,也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纷纷选择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转而将生产线迁往东南亚或印度等地。
与此同时,中共政府坚持的经济控制政策使得发展成果难以惠及全体人民。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经济转型应从以制造业为主导转向发展服务业和消费驱动型经济。然而,中共当局出于对权力的极端控制,选择了“具有中国(中共)特色”的发展路线,忽视了市场规律与经济结构的转型需求。
中共领导人明确表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资源投入电动车、半导体等先进制造业,而对消费驱动型经济的忽视导致了资源的错置,最终造成经济不景气的局面逐渐显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戴伦·阿西莫格鲁等学者的研究指出,国家繁荣与贫穷的差距在于其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差异。他们将制度分为“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显然,中国目前的体制属于后者,权力和财富高度集中,缺乏公平竞争与法治保障,绝大多数人都为少数权贵服务。尽管攫取型制度或能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增长,但其成长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将导致经济停滞或衰退。
阿西莫格鲁在2014年时就曾警告,当今的中国正是一个在攫取型制度下增长的典型案例,预言了其经济衰退的命运。如今,中国的“政治向左、经济向右”的发展模式已走到了极限,未来的挑战将更加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