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不能太有「想法」:知识分子言论受限案例回顾
在中国,知识分子若「太有想法」、公开发表与官方立场不一致的言论,往往难逃被「查处」或「禁言」的命运。过去两年内,至少十起知识分子遭遇打压的案例显示,个人观点在中国并不被鼓励,尤其是当这些观点涉及经济政策、对外关系或社会议题时,更容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以下为三起具代表性的案例:
1、经济学者质疑关税反制 被连根拔起
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官方以「对等关税」强硬应对,但此举却遭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学者贺滨发文质疑。文章发布后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便于4月6日发表声明,宣布撤销该研究中心,并关闭其官网、微信公众号。声明强调,该中心为「非实体」单位,不具法人资格,并表示外聘人员将解除合作关系,内部人员回归原部门。官方并未提及与贺滨发言之间的直接关联,但时机点上的吻合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2、高善文质疑GDP数据 遭点名调查处理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国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2024年12月于美国华府一场经济论坛上公开质疑中国官方的GDP增长数据。他表示,实际增速「可能仅在2%左右」,远低于官方所宣称的接近5%。该言论被认为是对中国官方经济数据的直接挑战,根据知情人士透露,此举引发中共高层不满,甚至惊动习近平本人,随后便对其展开调查并实施惩处。高善文已在数个主要平台被封锁,不再出现在公开论坛。
3、股市评论引发政治争议 经济学家遭封口
近期,大陆A股市场低迷引发舆论关注,两位知名经济评论人士——私募基金经理但斌与经济学家任泽平,因对中国股市前景看法不同而在社交平台上爆发激烈争论。由于争论内容被部分网友上纲到「不爱国」的层次,两人先后遭到平台禁言处理。任泽平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主任,后转任恒大与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此次事件再次显示,在中国,涉及敏感话题的讨论即便发生在专业层面,也随时可能被政治化、遭到封杀。
从这些案例可见,在中国,即使具备专业背景的学者或经济学家,若提出与主旋律不符的观点,亦会遭遇打压、封口,甚至被机构切割。知识分子的空间愈发收窄,「不能说、不敢说」成为常态。所谓的「学术自由」与「言论空间」在现实中往往沦为形式,任何偏离官方论调的声音,无论多专业、多理性,都有可能被视为「风险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