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贸易冲突的不断升级,中国年轻人的就业压力正日益加重。近期,著名作家高天祐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下,政府不应美化“吃苦精神”,更不能将普通人视为牺牲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教授聂辉华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其关税政策对中国的出口型经济产生了直接影响。他认为,“去美国化”或“全面脱钩”是不切实际的,呼吁政策制定者应避免带有情绪化的决策。他特别反对流行的一种观点——“中国人能吃苦,就能战胜美国”,并质疑这是否真正符合现实。他指出,个人的承受能力并不代表所有人的承受能力,真正的目标应该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想着“熬死”对手。
聂辉华指出,就业和青年问题是当务之急,强调“就业稳,国家才稳;青年稳,就业才稳。”他提到,去年中国对美出口高达5247亿美元,占总出口的15%。外贸行业不仅直接或间接创造了超过两亿个就业岗位,其中包括超过八千万的农民工,显示出美国市场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新一轮关税的实施,许多工厂已经开始减产和裁员。在社交媒体上,工人们纷纷反映来自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订单锐减,岗位被削减,部分人面临失业的困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2月,中国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已攀升至16.9%,教育部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1222万,这种“毕业即失业”的忧虑正不断扩大。
为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聂辉华为年轻人提供了四点建议:首先,“生存优先”,要关注生存而非短期利润;其次,制定“备胎方案”,以避免孤注一掷的风险;第三,适时“撤退”,降低预期,采取保守的应对策略;最后,减少借债,多积蓄,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强调,个人的命运难免受到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鼓励年轻人在求生存的基础上再谋发展,唯有整体经济回稳,青年才可能真正减轻所面临的压力。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年轻人的困境引发了广泛关注,亟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寻找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