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的副教授陈昊,年仅42岁,日前不幸去世,死因尚未明确,令学界感到震惊。自今年初以来,中国学术界已接连发生多起年轻学者猝死事件,令人担忧。
4月18日,北京大学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陈昊的讣告,然而并未提及具体的去世日期和原因。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消息,陈昊本计划于4月19日参加一场关于“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的研读会,这暗示他是在近期突然去世的。
不少网民对于这一突发消息表示震惊,留言称在4月15日仍看到有关陈昊参加活动的公告,称其去世实属“太突然”。讣告中指出,陈昊为“80后”历史学者,2011年从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后,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教书,2021年重返母校,专注于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的研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古代社会面对疫情等灾难的应对,以及在近20年疫情大流行背景下重新理解东亚动物与人类的历史。此外,他还教授“新冠年代的历史写作”课程。
陈昊的去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有网民指出,讣告的措辞显得过于简略,几乎没有表达哀悼之情,反而更像是一份个人履历。关于其去世原因的缺失,引发了对非正常死亡可能性的推测。对此,知情人士透露,陈昊疑似因脑梗而离世。
这一事件并非孤例,今年以来,学术界频频传出年轻或中年学者的猝死消息。仅在近期,山东大学的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单承彬因病去世,享年60岁;宁夏大学的光电专家李海波突发疾病去世,年仅41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副教授张金蕾也在4月初突然去世,年仅46岁。此外,著名血液病学专家周剑峰、清华大学副教授程朋等多位学者相继离世,令许多人对学界现状感到忧心。
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学术界的未来与年轻学者的健康问题,再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