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关税战的持续影响下,中国的出口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交媒体上,关于“洗产地”的广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声称能够帮助厂商将产品运往马来西亚,更换标签和证书,从而伪装成第三国产品销售到美国。对此,马来西亚政府迅速采取行动,收紧相关政策以防止成为“洗产地”的中转站。
美国政府在四月初实施了针对全球的对等关税,中方也进行了报复性措施,目前美国对中国大多数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而中国则对美国进口商品征收125%的关税。美国方面正在打击中国企业通过周边国家进行“洗产地”的行为。
“洗产地”是指将本国商品经过简单加工后,通过中转国的方式重新贴上新标签,再出口至目标国。这项做法的兴起,正是因为出口商们对高额关税的担忧,许多企业开始寻求通过第三国转运的机会。
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多个名为“Ruby—第三国转运”的账号发布广告,宣称可以帮助出口商将货物运往马来西亚,并提供新的原产地证书,随后再销往美国。此外,还有“经纬集运转口贸易物流”等账号也在推广其转口服务,称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反倾销贸易壁垒的问题。
然而,随着“洗产地”广告的曝光,马来西亚于5月6日起宣布将收紧相关政策。马来西亚投资、贸易与工业部表示,将成为唯一签发对美出口的非优惠原产地证书的机构,停止授权地方商会和其他机构发放此类证书。
博主“马来西亚呆哥”在社交媒体上评论道,马来西亚政府的新规几乎关闭了通过该国转口至美国的机会,认为这是一场豪赌,而现在的赌注窗口也逐渐关闭。
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商的避税手段引起了美国商业伙伴的警惕。亚马逊的一位高管指出,他们已经发现了货物原产地被篡改的情况,可能面临被美国海关没收的风险。美国的商业伙伴对于中国供应商主动提供的“登记进口商”服务表示拒绝,担心可能会导致虚报货品价值的情况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周边国家也开始加强对来自中国商品的监控。韩国海关在第一季度查获了价值295亿韩元的伪造原产国信息的产品,大多数商品准备运往美国。越南和泰国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原产地的查验,防止贸易欺诈的发生。
在全球贸易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企业的未来依旧充满不确定性,而各国政府的政策调整也将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