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引发电动车价格战,汽车股全面下跌

editor

5 月 27, 2025

上周,比亚迪在电动车市场掀起了一场新的价格战,导致多家汽车制造商迅速跟进,结果在5月26日的港股和A股市场上,汽车股普遍遭遇重挫。业内分析认为,比亚迪的降价策略是由于其库存压力加大,同时面临着国内外的多重风险。

比亚迪宣布对旗下王朝网和海洋网的22款车型实施大幅降价,其中“海豹”双电机版混动车型的价格骤降5.3万元,降幅高达34%。客服人员透露,消费者若希望享受降价后的优惠,必须以旧车进行置换。

这一降价举动迅速引发了其他车企的响应。吉利汽车紧随其后,推出类似的促销措施;上汽集团旗下的荣威品牌也将部分车型的价格压至4.39万元;此外,零跑汽车等品牌也开始推出限时购车优惠。

受此影响,港股汽车板块在周一交易中全线下跌。比亚迪的股价下滑超过8%,吉利汽车的跌幅超过9%,长城汽车也下挫超过5%。与此同时,新兴电动车制造商如零跑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等也未能幸免,纷纷跟随下跌。

A股市场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汽车整车概念股在午后交易中持续走低,比亚迪的股价收盘时下跌近6%,而赛力斯、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等均未能逃脱下行趋势。

比亚迪的降价活动并非首次。早在2025年3月,比亚迪就曾将秦L智驾版的起售价压至7.48万元,打破了行业内“智能配置=高溢价”的潜规则。此时,小鹏汽车也采取了应对措施,推出定价11.98万元起的M03车型,以便在10万至20万元的市场区间与比亚迪展开竞争。

根据报道,自2023年1月特斯拉率先降价以来,中国汽车行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内卷式价格战”,这一趋势已经持续了900天,且尚未看到结束的迹象。2024年,超过200款车型参与了这场价格战,单车平均降价幅度达到9.2%,结果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严重下滑。数据显示,仅在2023年1月至8月,价格战给整个行业带来了1380亿元的直接损失,整体利润率跌破3%。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警告称,行业的价格战如同一把双刃剑,其后遗症可能会持续六七年,带来的伤害将是毁灭性的。他指出,低价竞争使得车企不得不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最终消费者将面临更大的质量风险。

魏建军表示,电动车市场的亏损现象非常严重,几乎无法形成良好的商业闭环。资本已经赚走了应得的利润,许多老股东也选择了撤离,未来的市场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他进一步指出,目前许多车企存在将新车当作二手车销售的现象,部分车主在购车后不久便发现资产大幅缩水,而当车辆出现问题时,售后服务的责任界限也极为模糊,消费者往往投诉无门。

价格战的影响还波及到了供应商和经销商,许多4S店因经营困难相继关闭。报道称,供应商在两年降价压力下已逼近极限,许多小型供应商面临退出市场的风险,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遭到威胁。

分析人士指出,比亚迪面临着四重风险,包括利润空间压缩、技术同质化、海外扩张的不确定性以及行业内的“内卷”风险。尽管公司希望在2025年实现80万辆的海外销量目标,但贸易壁垒和政策风险使其全球化战略充满挑战。

现阶段,比亚迪需面对的库存问题同样严峻。数据显示,4月份市场整体汽车库存水平达到350万辆,创下2023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公司正试图清理那些不具备新型辅助驾驶功能的老款车型库存,然而,这种压力也让其与经销商的关系愈加紧张。

分析人士认为,比亚迪的降价措施是市场形势严峻的表现,若不及时调整策略,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