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35万,较2024年减少了7万,标志着自2017年以来该数字首次下降。这一情况引发了广泛关注,分析人士认为,适龄人口的减少以及学历贬值导致的求职困难是两大主要原因。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自2015年至2017年,高考报名人数稳定在940万左右,从2018年到2021年逐年上升。尤其在2022年至2024年间,报名人数呈现急剧增长,分别增加了115万、98万和51万。然而,这一趋势在2025年发生了逆转。
适龄人口减少被认为是报名人数下降的重要因素。分析指出,2025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主要是2006年和2007年出生的孩子,而这两年出生人口数量的自然波动直接影响了高考报名人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至2005年间出生人口数量相对较高,而2006年和2007年的出生人数显著减少,分别为1581万和1591万。
此外,尽管过去七年中,参加高考的18岁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但2025年这一比例开始下降,这也反映了经济不景气对学生参加高考意愿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历贬值与经济环境恶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高考动机。根据智联招聘的报告,202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55.5%。专家指出,长期以来劳动市场对学历的依赖使得求职者面临更大压力,然而当高学历者从事一些低门槛工作的现象开始普遍,社会对学历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吴秋翔教授提到,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传统的“学历等于社会地位”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也开始关注未就业毕业生的生活保障问题,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范畴,凸显了大学文凭在当前就业市场中的尴尬地位。统计显示,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222万,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
有学者分析认为,当前网络上流行的说法“现在中国不缺大学生,缺的是交学费的人”虽然言辞尖锐,但却真实地反映出高等教育发展背后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