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频繁“罚款式执法”引发民众强烈反弹

editor

7 月 2, 2025

在中国经济面临持续下行和地方财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企业和民众的生活正受到“罚款式执法”的困扰。这种现象尤其在交通和城市管理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地方政府通过密集的罚款和重复检查来增加财政收入,导致社会的强烈反响。

近年来,有关“只要没钱就想办法罚款”的说法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为了解决财政压力,不少地方政府频繁发起对交通违规、城市管理和市场监管的执法行动,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进行密集检查与处罚。受罚者不仅包括企业主,还有普通市民和农民。

据报道,江苏一位农民因销售未经检疫的羊肉,仅赚取180元,却遭市场监管局开出10万元的罚单;而山东的一家公司在2021至2023年间,每年接受上百次行政检查,企业运营受到严重影响。

为应对这一问题,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福建等20多个省份陆续推出整顿“涉企执法”的政策文件,并启动专项整治行动。一位来自江苏常熟的居民贺丽透露,她女儿经营的服装厂因采购价值15万元的商品被指涉嫌侵权,最终遭到30万元的罚款。她表示,检查人员甚至要求企业采购某些指定设备,若不购买便以安全隐患为由进行罚款。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江苏泰兴市的餐馆经营者刘和阳身上。他提到,原本80元的煤气罐现在需要更换为政府指定的新罐,每瓶价格上涨至140元,若不购买就无法更换气源。此外,居民家庭的煤气表也被要求替换为“官方指定”的,否则将面临供应中断。

执法的范围不仅限于企业和商户,社区居民同样成为执法的对象。郑州的一位居民孙浩表示,最近小区门口的城管和交警数量明显增加,专门查处乱停放的自行车,罚款金额在50元到100元之间,甚至有人一天被罚两次。他还提到,交警常常在路口设伏,以停车违规为由现场开罚单,且有传言称交警内部存在提成制度。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视频和评论反映地方执法部门标准不一、执法随意的现象。一些网民在评论中指出,罚款的多少往往取决于执法人员的心情,甚至有商家因为被罚款3000元而隔壁店铺却只遭到口头警告。

地方政府通过“罚没收入”来增加财政资金的现象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根据官方数据,2024年全国非税收入达44,730亿元,同比增幅达到25.4%。部分省份如河北和湖北的增幅更是高达110%和102%。尽管青海、吉林等地的罚没收入有所下降,但降幅有限。

截至6月,全国已有超过25个省级行政区出台了专项整治方案,逾六成地区建立了“联合检查机制”,并且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开设了在线申诉平台,方便企业举报重复执法和过度干预。

维权人士周先生指出,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往往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执法部门上缴的罚没收入中,往往有一部分会返还给地方财政。这种机制激励了地方执法部门不断增加罚款,进一步加重了企业和民众的负担,同时也可能损害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