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8月1日起,中共央行将实施一项新的贵金属交易监管规定,要求所有现金购买黄金等贵重资产的交易,单笔或日累计超过10万元人民币时,必须向监管机构申报。官方声称这一措施是为了打击洗钱活动,但专家分析认为,真正的意图可能是为了维护金融稳定。
根据央行发布的《关于印发〈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的通知》,所有从事黄金、钻石等贵重商品交易的机构,必须在客户进行大额现金交易时,严格执行身份识别程序,并在五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详细的交易报告。此外,该管理办法还要求保存客户资料与交易记录不少于十年,并且对任何可疑交易都需立即上报。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项政策将对珠宝和贵金属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会实质性地影响现金流通秩序和公众的财务自由。自2023年以来,中国多地出现了银行柜台拒绝大额取款的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尤其是在河南、山东、云南等地,储户因取款问题而围堵银行网点,表达不满。
时事评论员杨威指出,中共的财政状况已经紧张,新的政策可能是为了监测公众对这一变化的反应。他认为,此举不仅是为了防范金融犯罪,更是为了控制民间资本流动,防止大规模的资金外流。同时,网民们也对此表示担忧,纷纷质疑“银行里的钱,是否真正属于自己”。
金融专家王赫分析认为,此次政策与中共在2024年修订的《反洗钱法》相辅相成,表面上看似是防范金融犯罪,实际上却是为了应对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王赫指出,中美贸易战与疫情封控政策造成的经济压力,使得金融风险加剧,而当局选择的不是根本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管制来维稳。
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分析师徐真也提到,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吸引力依然强劲。这种情况下,强化黄金现金交易的管控,可能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货币宽松政策。同时,自2024年以来,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而经济增长却显著滞后,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人民币贬值的担忧。
徐真还指出,这项新规可能是为了防止非传统资本外流,尤其是通过香港、澳门等地转移黄金和宝石等实物资产。随着外汇储备停滞不前,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个人通过各种手段将资金转移出境,这令当局十分警惕。
总的来看,中共央行的新规反映出对金融环境的严格监控,同时也表明了政府在应对金融风险方面的深层忧虑。随着金融监管的日益严格,市场对其信任的基础也在不断被削弱,未来的金融形势仍然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