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美籍华裔数学家张益唐最近全职加盟中山大学,受聘于中大香港高等研究院。然而,这一举动在中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网络上出现了对他身份的质疑,甚至有人揣测他可能成为间谍或是因无法在海外生存而选择“养老”。对此,中共党媒不得不出面辟谣,试图平息舆论风波。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警惕社会上针对海归人才的种种论调。文章指出,尽管有人欢迎张益唐的回归,但也有不少声音对他的动机提出质疑,包括“回国养老”、“海归人才二流论”等看法。
张益唐于1955年出生在上海,经历了中共政治运动的影响,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他于1980年代赴美深造,并在2016年成为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终身教授。今年6月,他全家搬回中国,选择在中山大学任教。
一些观察家对此表示,张益唐的回归可能出于对祖国的情怀,也可能是受到中共的诱惑,特别是对许多学者而言,巨大的利益吸引力不容小觑。然而,在中共的极端统治下,中国社会整体上呈现衰退,许多人担心回国后会面临人身安全的威胁。
专家指出,中国国内对“海归”学者的反弹,实际上是中共自身所造成的。习近平政府在与美国竞争的背景下,推动了类似文革时期的排外风潮。与此同时,许多回国的学者在国外受到高度戒备,尤其是在技术领域,导致他们认为留在国外已无前途,宁愿回国发展。
此外,近期的政治气候也让海归学者感受到压力。中共国家安全部的权力日益增强,相关法律的修订使得对海归的监控加强,甚至有企业领导公开表示不信任海归人士,认为他们中可能藏有间谍。
张益唐的回归不仅引发了对他个人的质疑,也揭示了整个海归群体面临的复杂局面。在中共的体制下,这些学者可能会被迫成为政权的工具,甚至在未来的政治斗争中成为牺牲品。
历史上,许多归国的高层人才在中共的政治运动中受到迫害。文革时期,多位科学家因怀疑被视为“特务”而遭受严重后果。如今,随着中共对海归政策的转变,学者们的安全与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这场回国潮的背后,海归学者们面临着重重挑战,他们的命运不仅关乎个人前途,也折射出中共体制下的种种隐忧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