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财政部近日发布的新规对部分来自欧盟的进口医疗器械参与政府采购提出了限制,这一举措引发了业界对中欧经贸关系未来走向的热议,以及对中国医疗体系潜在风险的广泛关注。多位专家和医疗从业者表示,尽管该政策是对欧盟近期贸易行动的回应,但普通患者可能成为这一政策的最大受害者。
根据财政部于7月6日发布的《通知》,预算金额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器械政府采购项目,若涉及进口产品,必须经过特别审批程序,并且不允许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参与投标。此外,对于非欧盟企业的产品,其欧盟制造部分的金额比例不得超过合同总额的50%。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采购需求只能由欧盟产品满足”,则可以申请特别审批,但该政策并不适用于已经签署的项目。
一位熟悉财政政策的人士透露,此次措施主要是针对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和工业产品实施的反补贴调查与惩罚性关税的报复性回应。然而,这项政策可能对中国患者造成较大影响。
去年11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关税。今年6月,欧盟进一步推进类似措施,将中国企业排除在价值500万欧元以上的医疗设备公共采购之外,声称此举旨在促使中共结束对欧盟生产的医疗设备的歧视性待遇。
北京大学的经济学者方敏指出,欧盟在医疗影像、介入设备和神经外科系统等领域仍是中国主要的进口来源。这一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会给国内医疗机构的设备更新与采购带来压力,而中长期则可能推动部分国产替代。然而,方敏警告称,如果忽视核心技术与材料之间的实际差距,这项政策可能导致研发周期延长和医疗资源紧张,最终将影响一线医疗机构和患者。
在临床一线工作过的医生们也表示担忧。上海华东医院的退休外科医生李方林指出,尽管政策设有审批豁免机制,但高预算门槛和复杂的审批程序可能使一些医院无法顺利引进所需的高端设备。“如果政策执行过于严格,将影响医生的治疗方案和设备更新效率,从而损害患者权益。”
李方林进一步表示,尽管中国的高端医疗器械在技术上有了一定进展,但在一些细分领域如神经科和眼科等,仍难以完全替代欧盟产品。“这项政策的长期目标是推动国产替代,但不能忽视眼前的临床现实和患者的急需,否则只会让普通民众受苦。”
患者们对此政策带来的影响同样感到不安。在成都、武汉和太原等地的患者纷纷表达了对这种“损人不利民”贸易反制措施的担忧。一位来自太原的眼疾患者陈先生表示,他治疗黄斑病变所需的德国进口针剂需自费购买,“如果政府不再采购这种药物,会不会影响供应?作为普通患者,我非常担心。”
对此,方敏呼吁中共当局应建立科学评估与弹性机制,以避免“政策初衷”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偏离,确保医疗的可及性,避免让普通民众承受过高的代价。